高考1977

剧情片大陆2009

主演:王学兵,孙海英,周显欣,赵有亮,周大勇,雷佳音,李京泽,吕岩,王刚,王山雨,谢闻轩,荣金源,王帅,罗达,刘昱煜

导演:江海洋

 剧照

高考1977 剧照 NO.1高考1977 剧照 NO.2高考1977 剧照 NO.3高考1977 剧照 NO.4高考1977 剧照 NO.5高考1977 剧照 NO.6高考1977 剧照 NO.13高考1977 剧照 NO.14高考1977 剧照 NO.15高考1977 剧照 NO.16高考1977 剧照 NO.17高考1977 剧照 NO.18高考1977 剧照 NO.19高考1977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22

详细剧情

  1977年,搅扰中国人民整整十个年头的文化大革命业已结束。人民的生活重新步上正轨,在这百业待兴之际,中断了多年的高考也得以恢复。  东北某农场内,生活着一群来自四面八方、身份各异的知青。他们将最好的年华献给了这片黑土地,却不知自己的明天将在何方。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这里,让 年轻人们的心再次躁动起来。适逢农场负责人老迟(孙海英 饰)正在酝酿修路计划,只要在建设中取得良好表现就有机会受推荐去念大学。知青们为此蠢蠢欲动,而另有打算的老迟却把机会给了成分不好的女孩陈琼(周显欣 饰)。原来陈琼和老迟的爱将潘志友(王学兵 饰)是一对情侣,他打算借此将二人拆散,让潘扎根于此。然而充满着理想的年轻人是会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还是随波逐流接受命运的安排?

 长篇影评

 1 ) 糟蹋1977

   高考1977是个好题材,但《高考1977》是部烂电影。
   本来,作为一个也算从高考中杀出一条血路的幸运者,我是以淋浴更衣般的虔诚准备来享受《高考1977》这部电影的,当电影开始的黑白镜头下出现万人串联、火车下乡和充满革命气息的报纸时,即使没有经历过如我,也为之动容。可是,五分钟之内我还在期待,十分钟后,就开始失望,一小时四十五分(该片长度)过去,我气愤不已。第二天,逢人就说,千万别看《高考1977》,太他妈浪费了,简直是糟蹋文化遗产。
   有人给这部电影扣了个帽子——贩卖集体记忆。贩卖倒谈不上,糟蹋却是实实在在的。

   糟蹋之一,龙头蛇尾。
1976是龙年,1977是蛇年,这部以1977为跨度的电影也一样,沾了点龙气,但主要是蛇尾。影片的第一个场景是全片最神来之笔之处:露天电影场正在放电影,突然,新闻片中邓小平出现了,又突然,没电了。于是,在农场场长老迟(孙海英)的带领下,知青们轮流靠人力发电支撑放映,于是,邓小平又开始讲话了,银幕上鼓着掌健步而出邓小平和踩发电机的老迟交替出现,全体知青则齐声大喊——老迟,加油!加油,加油!
   正是这个浑然天成的开头,让人对后面充满期待。可惜,导演的才华五分钟就用光了,整部影片高开低走,后面充斥着《新闻联播》被采访者式的对白(如“我没有后台,我的后台是党中央”),莫名其妙的裸戏,励志片一样的一厢情愿(如小根宝扛包,逻辑混乱,对白虚假,且,扛过重物的人都看得出,那兄弟不知道那个学校毕业的,演得太假了,回去蹲班吧),还有样版戏一样的主题蒙太奇(如收音机宣布高考政策配以烧荒的熊熊大火)以及最后花了15分钟构筑的一个刚开始就让人猜出要出什么事的琼瑶式的最后一班车情节。
好漂亮的一个貂头,好无聊的一个狗尾,可惜了好题材,可惜了好开头。

  糟蹋之二,人物有任务。
  1977年前后的这场变化中,人物的的命运是最丰富多彩的,现在随便一个口述历史都能让人唏嘘不已,但电影里的人物却很难让人共鸣。感觉电影不是从人物身上发掘故事,而是按照概念安排人物,如高大全一样的男主人公潘志友(王学兵)及性格单调的女主人公陈琼(周显欣),由顽固到最后突然开着拖拉机急转弯的老迟,还有似乎是专门为了大谈知识重要性而设置的陈爸爸。总之,这些人物给人的一个感觉就是,假,当然,这种假跟片中大量话剧一样的对白也有关系,太不自然了。一个巨大而感人的真实历史背景下居然塑造了这样一群不真实的人,不能不说是遗憾。

  糟蹋之三,画蛇添足的裸戏。
     这部戏中的裸戏是最莫名其妙的,大概进行到一半,王学兵和周显欣在说着并不煽情的台词,突然镜头一切,周妹妹就脱上了,由前到后脱了一圈,再配以慢镜头加叠影加交响乐加和声,导演肯定是想说我一点都不庸俗,我只是想感动你们。突然孙海英撞进门来,你以为导演精心策划这场戏吧,却原来连门都不关。
作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大老爷们,本人对女演员们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向来是持欢迎态度的。可是象1977的这种脱法,那就太低估俺们的品味了,叫人既不冲动也不感动。难道, 好好的一部戏就非得脱一下不行吗 。情色戏拍好了是很深刻的,有些裸戏也是不可少的,可是这并不是说只有脱才能显得你有水准。何况这两年,行情都让汤唯阿娇和张柏芝给做绝了,脱这条艺术之路基本堵死。想靠脱上位,难度超过1977年上大学。
   所以这回我支持广电总局,把这段剪了吧。

  糟蹋之四,主观说教色彩太浓
  查了一下资料,导演兼编剧江海洋是1978靠大学改变命运的人。我们可以理解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情结,也可以理解他那种成功之后回忆往事时的惬意和感恩之心。但是你既然把片名取得这么客观这么有历史感,主观的东西还是少点好。感觉他是强烈地想大家跟他一起感恩且分享他的感动,所以主观的东西比较多。包括对白的过于报告化和拔高,随意调动自然来升华主题等。即使在影片开始设计得很好的那场戏中,当小平同志出现在银幕上时,特写镜头从潘志友、陈琼、张国强、老迟脸上一一掠过,这几位的神情,绝对不可能是那时候的人看到邓小平,而是再往前十年的人看到毛泽东。大哥,俺也是小平同志92南巡的受益者,但是咱们都是读书人,含蓄点行不行捏。


  糟蹋之五,集体脱逃。
  我说的是逃避责任,这是中国人民的特长,一个国家那么长时间地犯着那么低级恶劣的错误,结果找几个人一骂,其他人就都高尚了。知识青年固然是那个年代的受害者,你讲述你的苦难我同情,展示你的挣扎我佩服,但是你硬要证明你当时有多么明智多么纯洁那就有点当我傻了。这么大件事,谁也别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大部分人都是共犯。我可以理解你的年幼无知,可以原谅你的懦弱无助,但你别装作什么都没干过,更别告诉我你一直在黑暗中执着逆行而追求光明。富贵不能淫的人有,威武不能屈的人也有,贫贱不能移的人还是有,但这样的人很少,他不一定是你,更不会都跑到这部电影里来聚会。我感觉是这部电影里太多勤劳善良正直勇敢的明白人,不是我咒你衰,那么坏的年代竟有这么好的运气,小概率。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高考1977是个好题材,但《高考1977》是部烂电影,好在导演是1978年才上大学的,前一年比较青涩没经验,可以理解,复读一年,再来吧。

 2 ) 看《高考1977》

昨晚苏老师打电话来,问想不想看《高考1977》,她多张票~想~约了今天早上9:20在影城门口见。

刚下过雨,车很难叫,等了半天叫到了,到影城刚好9:20,这时收到苏老师的短消息:我还在宜山路上 恐怕要迟到了 苏。我就在影城门口等着,这时候发现很多结伴而来的中年女人。说中年女人,其实是一些已经步入老年的中年女人了,穿得大多比较妖娆,但是岁月的痕迹很重。回沪知青本来是有回沪知青特有的腔调的,特别是在放《高考1977》的电影院门口。他们的出现让我很动容。

苏老师和她的干女儿迟到了一小会儿,进场之后正在演扛大包比力气。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发现2厅坐得很满。2厅是个比较大的厅,相当于以前一个很大的电影院的差不多半个那么大,早上9:30的电影,居然坐了这么多人。

电影很好看,比我想象的好看,主旋律得好看,很不容易。让我确信那个时候邓小平的出山确实是那样令人振奋的。特别是烧荒的大火蓬蓬勃勃地烧起的时候,我很少有地被一部新电影震撼了。大手笔啊,绝对大手笔!就凭这一个镜头,编导就了不起!

电影里感人的故事和场面可以说连绵不断,有几处我差点落泪,所以当剧终灯亮后看到苏老师在抹眼泪我一点也不吃惊。她说她一直在哭,因为想到很多事情,她的三个孩子当年都是插队知青,侯牧人到东北插队的时候才16岁。那天去送侯牧人,她忍着一直没哭,回家之后,发现女儿侯牧遐把家里所有的灯都打开了,于是和女儿抱头痛哭。

我拿的这张票本来是侯牧遐老师的,她坚决不肯来,因为来看了会受不了。她当年参加高考被录取了,但是名额被别人顶了,后来是结婚回来的。

这个题材能这样大张旗鼓地拍个电影,让我觉得很振奋。我刚才在豆瓣看了会儿评论,发现有些可能是非常年轻的年轻人写:没想到当年是这样的,没想到曾经这样地苦。非常年轻的年轻人们啊,曾经发生的事情只能更苦,更不可思议,更难以容忍。我昨天跟一位老师打电话,跟他说,正如鲁迅说的,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在我们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曾经发生的事情,没有最惨,只有更惨。但是现在的非常非常非常年轻的那些年轻人,他们没有人告诉他们曾经发生过什么,所以无从去想象,无从去辨识,甚至无从去揣测。你怎么想象一个民族的未来是生活在对自己的父辈、祖辈刚刚经历过的苦难一无所知的基础上的?

(注:苏老师是配音艺术家苏秀老师)

 3 ) 高考改变命运,你被变成了什么样子

1998年我考入高中,那时候高考对我来说,是一场紧迫的战役,我们都等待那一天的凤凰涅槃,那一天的鲤鱼跳龙门,于是我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12点之后睡觉,参考书总是摞满了桌子,心里的所有位置都装满了数学,英语,化学,物理,语文。缝隙里,是对大学的美好畅想,来自杂志,家长,老师,前辈的描述,大学很好,花园一样的校园,有滋有味的社团,舞会,摆脱家长的压制,自由自在的心,美丽的男孩、女孩和爱情,那时候,高考是我们走入梦想生活的独木桥。

2001年,我进入大学,自由了,又进入另一个不自由。失望过,彷徨过,不知所措过,游戏人生过,不知道是忘记了自己的梦想,还想梦想就是大学,进入大学一切就是终结。总之,那时候的我,逃过各式的课,学会了考试作弊和抄袭作业,打过网游,追看过流星花园,谈过恋爱,厌倦过人生。

读书,却好像是高考之前作做的事情。那时候学习很紧,却见缝插针的看名著看杂文看新闻看哲学。大学之后,只是在度过,每一天,想要快乐,没想要知识。

2009年我看了这部片子,它讲述的是第一年恢复高考的事情,那群已经失去回城希望的知青,为了改变命运所做的一场自我斗争,他们并不高尚,他们并不是打算以此为机遇,成就自己或者说作贡献。他们只是想用知识改变自己被耽误的人生和命运,不用在每天工作在农场,而是回城,做文化人,体面人。

从1977-2009,32年,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高考改变了命运,飞上枝头成了金凤凰,脱掉沉重的贫困枷锁,成了城里人,文化人。
也不知道这32年,有多少人,在这个独木桥上失败,再失败,再失败,因为走不过这个桥,认为人生灭顶,失意一生。
也不知道这32年,有多少人,走过了这个独木桥,却不会在大学里生活,他们在高大的教学楼顶跳楼,自杀,了却一生。
也不知道这32年,有多少人,进入大学就进入了花花世界,学会了看片,赌博,网游,一生再也不懂什么叫责任和追求。

肯能正如电影所演的,我们号召“读书去”,却仿佛只给指明了,只有参加高考才能读书。于是,32年来,各家各户,无论贫富,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考大学。
只是,32年前高考的消息给人的欢欣鼓舞,32年后,早就销声匿迹。

大学生不再是读书人,大学生只能代表孩子有出息,将来能过上好日子。

到2009年的今天,有的人已经开始选择不再高考,4年高成本的读书生涯,可能已经无法改变命运,大学毕业生多如牛毛的在人才市场拥挤,回头开始羡慕那些早早进入生意场的“差生”。

看完电影,我对自己的大学生涯充满遗憾,也许这样的上大学,读书去的理念应该早早灌输给我们,上大学,享福去的理念,以后不要再说了。

如果我们在高中的时候就知道,上大学是为了什么,也许,我们就不会拥有这么浑浑噩噩的大学生涯,也许,我们会读几本书,明更多理。

当然,不能否认大学也改变了我的命运,我走出家乡的小城,在西安这个美丽又古老的城市生活了8年,经历过无数次考试,改变,我的人生在考场与考场之间辗转,命运也随之改变。如果不高考呢?我或许已经在那个小城谋一份工作,嫁人生子,没有现在见多识广,也没有现在对人生充满怀疑和失望,也不用承担漂泊的生活和居无定所。

我不知道哪个更好一些。我们并没有选择的权利,这只是我们必须的路,高考,考研,工作,结婚,供房,生子,一直到下一代的高考。

你呢?你的命运,被高考改变了多少,你又是否感谢这样的改变呢?

 4 ) 80后的隔代追问

    我简直不知道,到底是电影感动了我,还是心里印象的突然出现,震撼了我。
    你们的奔跑,你们千百次在我脑海里奔跑。从我第一次知道“知青”这个词,你们就在我脑海里奔跑。你们知道吗,我知道在火车驶出北京和上海时你们的复杂心情,我知道你们在蛮荒之的饥饿和孤独,我看见你们在东北奔跑,在西藏奔跑,在海南奔跑,在云南广西奔跑。我不知道你们要跑向哪里,要跑想什么。我甚至看见你们回到城市之后,粗糙的双手,不知所措的眼睛,独自徘徊在你们早已跟不上节拍的街道上。
    而今天我居然因为你们虚幻的影像而痛哭不已。
    那个因为纯良而显得那么残忍的年代,那个可以因为高考而绝食、说谎的年代。
    追问是温和的,然而毕竟是追问了:谁让我们不能有知识?
    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恶的故意,却一起完成了一个天大的恶?
   是什么让我们在可以善的时候,还善得那么不彻底?
   为什么我们要用恶的方法来实现善?
   是什么让我们可以自由的时候,却自己退缩了?
    时至今日,你们依然在我的脑海里,苦苦追问,这是为什么,到底是什么力量决定了这一群人的一生?到底谁要为此负责?如果责任在个人是不是只要惩罚特定的人就万事大吉?如果责任在集体那是不是意味着每一个人都有罪,因而每一个人都没有罪呢?
    影片看到最后,我几乎是哭自己了。
    人生的许许多多,其实是相似的。那一刹那的高尚,一刹那的卑微,一刹那的不顾一切。不知道怪谁,也不知道感谢谁,不知道谁把自己推向这里,更不知道自己这一步走的是对还是错。
    你们有,我们也有,未来的一代代人,他们都有。
    可是只有你们的姿态是奔跑的,是迫不及待的,是壮烈的。而且伴随着血腥。
    我们不会了。那样的姿态和酷烈,我们不会有了。我们在相同的痛苦里,用不同的方式奔向火车站,奔向考场,奔向未来。
    然而我不称赞苦难。何时何地,我永远不赞颂苦难,英雄不是苦难造就的,苦难只是英雄的一个契机。我不羡慕你们的苦难,而且不因此认为你们的青春比我们更有意义——尤其是,当我要追问你们的苦难时,我找不到答案。
    然而我无法否认,你们这一代人,是一个分水岭。
    你们是最后一代奔跑着的人,你们是最后一代能站在当地说“尊严”和“权力”的人。随后的我们,还有他们,只能疲惫地躲在银幕后面敲打键盘。
    我们不再奔向人生,我们等待人生经过自己。

 5 ) 你该是多么幸福的小孩啊

我坐在电影院里,看最早的一场,情节时不时地扎着我,提醒我:你该是多么幸福的小孩啊!

当我回来告诉每一个遇到的人,这部片子必看时,他们显得有点惊讶:你一个压根没有这段历史记忆和经历的人哪来的共鸣?没有共鸣又哪来的感动?
我回答什么呢?只能一遍遍地催促他们:无论如何一定要看。


这个世界还是人情味重要,陈琼他爸不和老迟谈人生理想政治大义,他们谈感情,谈做父亲,在身份情感上潜移默化你;
也如后来老迟问改卷处的领导,关于陈琼她爸私刻图章:如果是你孩子,你会这么做吗?领导回答“会”,老迟贼贼地一笑:我也会。
这当然是虚构的,但我宁可看到这样掺假的美,多温馨啊。这世界并非什么都是讲理的,还要讲人情味。

这样有历史背景的民生大片有几个套路,比如说肯定会有一两个人是要死去的,其中又有几个高潮起伏的,光是记录性质也不是个事儿,女人要显一下的,这样才显得主题深刻宏大叙事又不乏一点说头,本片也不例外。

但剧情还是让人牵肠挂肚,强子满怀信心去徐汇区高考报名处报名,却被告知得原工作单位开证明,可这一来一去就会耽误考期。我开始为他担忧,十分理解当晚傻坐在墙角的强子。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要再等一年。而那些有志青年已经等不起了,11年蹉跎岁月啊。
再就是一伙人怀着紧张又兴奋的心情坐拖拉机赶火车去考场,却不想拖拉机中途故障。他们一路奔跑一路挣扎,摔倒的不让同伴扶,掉东西的自有同伴帮忙捡起,狂奔呼喊,简直到了生死关头。火车,到了时间就要开,阿三和老婆都朝火车站长的老爹跪下了,可是又有什么用呢,依旧赶不上。他们顿时倒在地上,我相信这一刻的他们脑子一片空白,看着前脚刚离开的火车,汽笛声,浓烟飘,赶不上,只能再等一年。
我一度以为事情就这么发展了,或许是再等一年。当我已经做好准备看悲剧时,转机出现了。
先是黑龙江农场给强子发来了电报,说是给他报了名要他速回赴考;然后是当大家都绝望时,老迟开了车来接他们了,准时把他们送到考场。
那一刻,我哭得唏哩哗啦。

这是等了太久憋了太久又极有才华的一代人,他们握着白色的准考证,穿着厚重的大棉衣,心急火燎地进入考场。可如今的我们呢?
我想,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自己当年的高考。我却几乎没怎么想,可能是没有相似处吧,然而我知道,要是我遇到这样的事——气喘吁吁的话一定是考不出来的,老师家长也会千交代万嘱咐,从容进场答题,看来时代真的变了,高考早已不是那件惊心动魄的事了。

关于恢复高考,先是陈琼他爸知道了消息立马带了基本教科书前往东北看望女儿,然后是阿三告诉了强子,强子无意中透露给了老迟,到这个时候,早已让根宝、陈琼他们蠢蠢欲动了。“恢复高考?”这意味着什么啊?或许把这话去跟一个今年要参加高考的学生去说,他一定会把这个决定骂个狗血喷头,这没什么不对;然而当你转身看那个阶段,或者再来看这部电影,尤其是当你还有理想还希望做点什么的时候,恢复高考,我要读书,这样的期待显得特别真实和温暖。
多少你的父辈们在当时告诉自己“这下有希望了!”年轻有为的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在黑夜里走路,四面全是黑的,什么都吸都看不见。恢复高考这个消息,无疑是前方突然冒出火光。,感谢那个时代中让人温暖的人类所有的美好情感。

我承认,我是被这里的气氛感动了,或许是隐隐约约的感同深受,我一直以为,有点理想有点追求总是美好的,比如,为高考而熬夜复习。这当然是马后炮,身处高考前夕未必能想得这么透彻。而事实上,片子也是很多小段落构成的,恢复高考参加高考是一条大绳脉拴住了他们。
强子带头绝食,小潘和陈琼无缘无故地激情了一回,两次想要自杀的根宝最终还是“英年早逝”,还有前面的大伙儿观看邓小平复出,为高考扛包获取名额。那是我们回不去的时代,虽然物质贫乏,但精神上却是那么的丰盛。他们有梦想,有激情,有那么强烈的对知识的渴求,是我们现在所无法企及的。
以前无法理解父母为什么对上大学有着那么疯狂的向往,有时候甚至觉得我们上大学或多或少好像也是为了圆他们的一个梦,我一直无法满身心地承认高考是为了自己。而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我突然理解了他们,在那个年代,知识、高考是改变他们命运的唯一方式。

清明回家和大人(咦?我还小孩?)聊天,又说起高考,唉,家庭饭桌话题永远有这个,先是我考大学,再是表妹去年考取中国人民大学,今年是堂弟高考,每年都有为这个话题议论一番的理由和现实,直到近日,大人们还是把它看得无比重要,好像人生就仅此一搏,好像过了高考什么都解决了。
还好,弟弟妹妹都不在,和我这个已经大学毕业的人讲这个问题,当然方式和内容都要变变的,那就说他们的高考吧。

姑父,现在的XX学院院长,当年是80年的大学生,要不是他说,我还不知道,第一年也就是77年强子他们高考的那年,考完后他们的入学时间是次年的2月,而78年的9月又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二批学生入学,也就是在我姑父之前虽然是3年,但有4届的师兄师姐。说起那个高考的年代,姑父至今感慨很“难”,他所在的高中是最好的,6个毕业班,每个班都有五六十人,但当年被大学录取的只有4个,其他学校头几年的录取率都是零,以至于今天他回老家,只要报上名字,老师同学都会知道是那一年的大学生,可见多么珍惜宝贝!

而父亲就不同了,据说那年他在公社已经当了干部,装模作样地报了名,还为此把旅店门锁搞坏赔偿了5角钱。而进考场时,身后还插了一本地理书和一把凉扇,大模大样地进了考场,自然是要被老师没收的。随随便便考完后还理直气壮地问老师拿书和扇子,很坦白地告诉老师“我又不是来考试的!”回到公社他就接到任命的通知。

如今的两位长辈,一位是学校,一位是报社,虽然和高考的缘分不一,但都算功成名就(我爸后来工作了才读了浙大的函授),说起那个1977,却都有感触,毕竟是年轻时候的记忆。


(写着写着像是在写要上交的观后感,那么多义正言辞那么多官方的感慨,可是,是片子的魅力吗?恰恰让官方成为了我的内心话语。)


PS
孙海英演的革委会场长老迟最逗的是那句“怎滴了”,东北话溜溜的,从头到尾尽管透露着迂腐专制,我却从没把他看坏,他是一个很可爱的老者,出门进门不关门(出门其实是关的),想法也很简单:你们都去高考了谁来管理农场?“先掂量掂量肚子里的墨水吧!”这话他说了两遍。

赵有亮是国家话剧院第一任院长,我知道他是在《孽债》里,他演小美霞的父亲。几年不见显然是老了,脸部肌肉都松弛了,而这个父亲始终也不是什么核心角色。

周显欣刚一出道就被誉为小巩俐,那张白皙干净的脸蛋怎么看都不像在农场8年的姑娘。而因成分问题对父亲的冷漠我一点也不觉得惊奇。

 6 ) zt-很矫情

1 望文生义“高考1997”,以为是历史大视野下的反思,没想到是艰苦条件下的激动人心的奋斗故事——我本以为1977不过是还给奴隶一点学习的自由而已。我修正一下不是“矫情”,而是“激动人心”的“感动”。
2 望文生义“高考1997”,以为是全国大范围的真实再现,没想到是历经艰辛、坚韧不拔、奋勇拼搏的上海人青春故事,和我这种从小有饥饿、挨冻经验的,狗高就做家务的,不知道大白兔是糖的前农民生活体验不同。我修正一下不是“矫情”,而是一个前农民的卑鄙的阴暗的心里在作祟。
我做为一个前农民对这个真诚和真实的故事做出这么偏激的评论表示由衷的歉意。
---------------------------
以及废话
1
有亮同志演戏就是太用力,
还是脱不掉“孽债”那种讲社会新闻故事的道道,它难道不能内敛一点,
非要长着一张聪明的,既政治正确又苦口婆心的,充满教育的上海脸。
让我不得不想起谢晋、秋雨等同志,
让我总是很错误认为他们骨子里,有机会主义和暗暗的投机性。
他们真是一面好镜子,找出了我的阴暗。
2
“小平、小平出来一定有大的变化”,
我虽然是历史的亲历者,但是我还小,不知道,在当时,
被历次运动三番五次的、搞得神魂颠倒六根清静的、看惯了进退无常的潘志勇们,
对三起三落的小平同志真的有现在官媒所宣传的一出定四海的相信?为什么当时就不可以以为是又一次落前的起呢?

潘志勇们(也就是编剧和导演们)对威权人物和威权政治的崇拜的死样,
从一个偶像到另一个偶像,本质上没什么长进,十年真是白折腾了。
“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 黑格尔。
他妈的姓黑的家伙果然黑,汉奸!什么?是外国人。抵制!
3
老迟。
不要以为他是一个外壳坚硬,内心柔软的黑脸好人。
他是体制打造的机器人守护者,它偶尔人性的表现只是机器程序的小BUG而已。
那些手持“图章”的人,他们坚守的曾经是发放反革命的帽子、上山下乡的政令。。。
现在是房价、油价。。。
4
"你怎么会出现在这?你的帽子,摘下来了吗?"
她恐惧和憎恨的是它的父亲,是什么强大的力量让一个人冰冷道如此?
她憎恨的是父亲,而不是让父亲蒙冤的那只“手”,是什么可恶的力量让一个人麻木到如此?
5
我喜欢强子
。。。

 短评

浪费了一个好题材硬是把它拍成了鸡肋。

3分钟前
  • Kreuzberg
  • 还行

孙海英怎么就让我那么别扭!!!

5分钟前
  • jiji
  • 推荐

唯一的看点是各种腐

9分钟前
  • 杜扬Seatory
  • 还行

哭了

11分钟前
  • TinvanG
  • 力荐

又到一年高考时……突然想起我大概是不会再参加什么考试了……

16分钟前
  • 菠萝
  • 还行

看的有些触动,接触过不少知青子女,电影拍的太美好,一个农场里哪有那么多考上的,多数知青还是留在了当地,在当地成家立业,若干年后挤破头把子女送回大城市。虽然拍的过于煽情和美好,演员的表演也令人着急,但这个题材还是要鼓励一下

21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推荐

那个年代。。。

24分钟前
  • 大浦洞二号
  • 还行

很真实

26分钟前
  • 双木临峰
  • 力荐

x

31分钟前
  • 我还是我
  • 还行

高二考试过后在学校的小剧场看的……和小燕燕、鲍鲍、豆子、小珏一起~

36分钟前
  • 啼幽
  • 推荐

叫知识分子的不一定有知识。知识分子应该离开这儿,难道我们转业干部复员军人就有义务呆在这儿吗?恢复之前,我们歌功颂德之前,是不是应该想想,我们为什么会失去高考?

38分钟前
  • 飞天PP猪
  • 还行

导演手法实在很拙劣,3月12日【讲堂】

40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一块钱的小面包

45分钟前
  • Cherry
  • 还行

毕竟隔代了,没有那种感动的感觉。但总体不失为一部好片子。

46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

重大的变革过度时期总会有牺牲。。。该怎么感谢邓小平爷爷。。。

47分钟前
  • KO DAN
  • 推荐

那一场大火真轰烈。

50分钟前
  • 我就是Outman
  • 推荐

很感人的。

54分钟前
  • 一天清晨
  • 力荐

lj

55分钟前
  • 三角形的办公室
  • 还行

这么好的一个题材给拍成这样了,假的让我想掩面而逃……一群演员里面除了老迟都应该去学学怎么表演,或者说学学怎么不表演

56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较差

一群人也是一代人,一段刻骨铭心的青春回忆,于这些年轻人而言,1977或许是一个不平常的年份,也是春回解冻前的先兆。最难忘的场景,是清晨拖拉机在半路上坏了,准备赶考的知青们在雪地里一路夺命狂奔,跌跌撞撞又狼狈不堪,其实他们追赶的是时间,被耽误的十一年青春,亦是在追赶希望,改变一生的宝贵希望……就诚意而言是感人的,也相对真实还原了那个年代的特质,幸而有血有肉的人物群像避免了扁平化的俗套,假如少一些煽情的戏剧性冲突,多一些对那个特殊时代的深入挖掘,成效可能就更好吧。

60分钟前
  • 瑞波恩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